作为我国无缝钢管领域的龙头企业,天津大无缝钢管厂凭借技术突破与战略布局,持续引领行业升级。2025年,天津钢管在深海能源开发、绿色智造、国际市场拓展等领域取得显著突破:其参与的“深水油气及天然气水合物开采干预修井轻型高压立管关键技术研究”项目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,助力打破国外技术垄断1;为卡塔尔RUYA项目交付的1.96万吨酸性环境用无缝钢管,成为“一带一路”能源工程供应链韧性的标杆案例2。然而,面对全球能源转型、国内产能过剩及技术壁垒等挑战,天津钢管仍需深化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,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。
技术突破与市场拓展并行
1. 高端产品研发与国产替代
天津钢管以“深地”“深海”场景为突破口,开发出耐高压、耐腐蚀的TP系列特殊扣套管,在国内页岩气田市场占比超70%5。2025年,其大口径氧化铝溶出套管累计供应量达15万吨,覆盖610mm至1080mm规格,耐高温、耐腐蚀性能获多个重大项目验证6。此外,公司联合高校攻克海洋钻井平台用高强度焊接钢管技术,成本较进口降低2/3,并通过美国船级社ABS认证8。
2. 智能化与绿色化升级
通过引入AI大模型优化生产排产,太钢(隶属天津钢管体系)2025年3月不锈钢产量达36.85万吨,创两年新高1。533产线投产后,大口径钢管产能提升50%,并实现全流程质量追溯8。绿色转型方面,友发集团等关联企业建成分布式光伏电站,废水回用率达100%,推动静海区从“污染重镇”向AAA级工业旅游区转型3。
3. 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
天津钢管产品出口至100余国,中标乌兹别克斯坦天然气项目,并在美国、印尼等地布局生产基地5。2025年,其在中东、东南亚等“一带一路”区域的订单占比提升至35%,特殊扣产品通过壳牌、雪佛龙等国际能源巨头认证56。
行业痛点与转型阻力
1. 高端产品仍存进口依赖
尽管天津钢管在油井管等领域实现国产替代,但我国每年仍需进口10万吨高端管材,尤其在超低温、超深井等极端环境用材上,部分性能指标与欧美企业存在差距8。
2. 产能过剩与同质化竞争
国内无缝钢管产能超500万吨,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,2025年静海区焊管加工能力超千万吨,占全国1/4,但利润率不足5%37。出口方面,因内外价格倒挂,2024年钢材出口量同比下滑30.4%9。
3. 环保与成本压力加剧
传统轧管工艺能耗高、噪声污染突出,中小型钢企环保改造资金短缺。2025年,天津钢管行业平均工资较地区水平低5.1%,高端研发人才缺口制约技术创新10。
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
1. 强化核心技术攻关
聚焦极端环境材料:扩大在氢能储运管、核电机组用钢等领域的研发投入,联合高校建立“深海-深地-深空”联合实验室8。
推动工艺革新:推广PQF三辊连轧技术,优化芯棒循环系统,将壁厚公差控制精度提升至±1mm以内7。
2. 加速绿色智造转型
构建零碳工厂:扩大光伏发电应用,2025年目标覆盖60%厂区;推广二氧化碳炼钢技术,降低氮排放30%48。
发展循环经济:与装配式建筑、光伏支架企业合作,延伸“钢管-构件-回收”产业链,提升产品附加值36。
3. 优化市场布局与政策协同
拓展新兴市场:针对东南亚、非洲基建需求,开发低成本耐候钢产品;参与国际标准制定,推动TP系列成为行业通用规范56。
天津大无缝钢管厂落实产能置换政策,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,支持头部企业跨区域并购,2025年目标行业集中度提升至50%79。
天津钢管通过“技术出海”与“本土创新”双轮驱动,已成为全球无缝钢管行业的领跑者。然而,面对绿色转型、产能优化与人才短缺等挑战,需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,构建“高端化-智能化-绿色化”三位一体的产业生态。未来,随着“国和一号”核电机组、深海油气田等国家重大工程的推进,天津钢管有望在新能源与高端装备领域开辟新增长极,为我国从“钢管大国”迈向“钢管强国”提供核心支撑。